你在网上留下的每句话、每张照片,是怎样变成了互联网公司的财产?屋顶秧田工装
责任都是用户承当,权利则由平台独家享受
你的注意力能延续多长时间?
中国社科院1份研究报告说,中国网民对热门的关注最多延续 72 小时。
好像确切如此,1周前沸沸扬扬的新浪微博版权争议现在看上去就已完全过去了。
当时新浪微博修改《服务使用协议》,规定微博成了用户内容的独家发布平台,维权赔偿全部归微博所有,和用户不得自行授权任何第3方使用微博内容。
由于大量用户,特别是内容生产者开始质疑微博平台利用条款侵占用户版权和使用权。几个小时后,微博紧急修改了协议中新增的条款。只留下了制止用户授权任何第3方使用微博内容的条款。
微博 CEO 王高飞出来解释说,更改《协议》只是避免第3方直接来微博抓信息,“如果有人在微博上发了背法的信息,被其他第3方转发保定工作服订做电话了闹大了,最后我还要被请去喝茶。”
第3方明显是说本日头条,本日头条从今年 8 月开始做自己的微博,鼓励用户自动导入在微博上发的内容。不论是注意力有限,还是微博的说辞有用。反正现在谈这事的人不太多了。
不过好像也不太对。如果1个人在万达的商城里说话、自拍,万达说内容版权归它,理由是担心太古里拿走。
这样的理由,恐怕不会有人买账。但一样的事情,在互联网上就成了理所应当。
而这不是微博1个公司的事。
我们统计了 30 个中国互联网服务里对内容版权的规定
我们挑选了中国区 App Store 免费榜上前 50 个利用,这当中有 25 个你可能发布信息的利用。
不只是微博、微信这些常见的社交利用,还有快手、西瓜视频、全民 K 歌这类用户上传视频、音频的平台,和京东、饿了么、美团等点评、评价的服务。
我们还补充了知乎、豆瓣、百度知道、网易云音乐、大众点评这 5 个用户常常发表内容或评论的平台。
最后1共是 30 个互联网服务:
社交网络和问答: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百度知道,百度贴吧,内涵段子
购物和外卖:淘宝,闲鱼,京东,饿了么,美团,大众点评
音视频服务:腾讯视频,快手,西瓜视频,全民 K 歌,网易云音乐,优酷,土豆,爱奇艺,UC 头条,哔哩哔哩,抖音,QQ 音乐,唱吧,火山藐视频
工具类:Face U,美图秀秀,搜狗输入法
从《用户服务协议》来看,如何使用用户信息,互联网公司大致分为3类。
第1类,是所有的权利都属于互联网公司所有,总共有 9 家。
“1旦接受京东的协议,即表明您主动将您发表的任何情势的信息内容(如商品评论,话题文章)的任何可转让的权利(如著作权、财产权),全部独家且不可撤消地转让给京东所有”
也就是说,写商品评论是帮平台免费撰稿。乃至其他平台复制抄袭了你的商品评论,侵权赔偿都不会属于你。
美团、快手、大众点评、Face U 都是这1类需要完全转移用户权利的服务协议。百度空间则要求和用户同享发布信息的版权。
淘宝、咸鱼、还有腾讯视频则是申明全部平台上所有的信息权利都归平台所使用。
淘宝网内的所有产品、技术、软件、程序、数据及其他信息(包括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采组合、版面设计等)的所有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及其他相干权利)均归淘宝网服务提供者及/或其关联公司所有。
第2类,不强迫要求转移你的权利,但是平台独家具有使用权,只有 2 家。
百度外卖、饿了么这两大外卖平台的《用户协议》对独家使用的描写都很统1。
“用户发表内容的知识产权独家排他性地无偿转移给平台使用,并取得以平台本身名义维权后全部赔偿。”亚一金店工作服
也就意味着,你平时吃饭晒照的信息都只能让这两家平台使用。
第3类则是最多见的 ,信息的所有权还是你,但无条件的全部授权都属于平台。总共有19 家。
“用户在平台上传、发布或传输的内容的知识产权归用户所有,1旦您使用我方平台服务即代表了您同意在全球范围内,永久性的、不可撤消的、免费的授与我方对该内容的存储、使用、发布、复制、修改、改编、出版、翻译、据以创作衍生作品、传播、表演和展现等权利和再授权给其他第3方以上述方式使用的权利。”
永久性、不可撤消、免费、可转让是这类用户协议中最常出现的默许要求,对用户来讲,这意味着即使具有版权,你所发布的任何信息已成为利用服务商可以随便使用的资源。
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土豆、爱奇艺、网易云音乐、UC 头条、百度知道、内涵段子、哔哩哔哩、搜狗输入法、美图秀秀、全民 K 歌、抖音、QQ 音乐、唱吧、西瓜视频和火山藐视频等都是这类全面授权的模式。在这类协议里,虽然申明了用户具有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但是重要的改编、出版等权利都授权给了平台。
在用户绝不知情的情况下,平台可以出版,乃至把你的文字改编成网剧,并且不用支付1分钱版权费。
一样是承认用户版权,并通过《协议》授权用户使用,知乎和豆瓣则显得很克制。仅仅是具有免费的、不可撤消的、非独家使用许可,用于各类平台本身的产品和服务上。
而你可能没成心识到的,你发布的弹幕,哔哩哔哩也有权展现、散布及推行。
而除文字信息,你制作的视频、音频上传后使用权也不是你的。
“用户同意授与平台所有用户发表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免费、不可撤消的、永久的、可再许可独家使用权许可”
全民 K 歌、抖音、QQ 音乐、唱吧在用户协议中都明确,用户必须为自己上传作品是不是侵权负责,和平台可以无条件地使用你们的作品。
最令快手用户在乎的是第108条知识产权中的内容:
用户应对其所提供作品酿成的1切后果承当完全责任。
用户同意快手对用户上传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独家的、完全的许可和再许可权利。此许可和再许可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此作品的著作权等权利。
用户同时许诺, 不就上述作品和上述作品的改编作品对任何第3方进行任何情势的许可以使用。
这3句条款意味着快手将不用由于平台内容侵犯他人版权而负责赔偿,和可以无条件使用用户上传的信息,并且独家享有全网播放权。
一样是无条件使用用户作品,本日头条旗下的西瓜视频和火山藐视频都在用户协议中申明,用户上传视频后,默许将作品的发行、传播、改编等权利免费、永久不可撤消地授权给平台。
明明是自己的脸,拍出来的照片版权也不属于你。
“1旦使用 Face U 拍摄照片上传到服务器中,则视为您将信息的版权永久授与我们。我们将对比片享有对信息存储、核对、展现等权利。”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明明需要用户和平台共同承当的版权审核责任,变成了用户需要自行承当。而用户创造出来的作品,从文字到照片,使用的权利和利益都免费地转移给了平台。
本来只是用于规范用户使用行动的协议,为何终究变成了1份“安装即接受”、“所有权和维权赔偿都归我”、”背法责任用户承当“和“更改不需要通知你”的条款?
互联网公司拿走各种权益,靠的是那份没人能读下去的万能协议
“我已浏览并同意以上用户协议”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甚么谎话不会让人于心不安,上面这句肯定是其中之1。
根据英国最新的调查,只有 7% 的用户会在注册的时候浏览《用户服务协议》。
但我们都知道,这份调查真正说明的问题大概是 7% 的人撒了谎。
大多数人签合同的时候,不管去公司入职、还是租房,1般都不会直接签名,多少要翻1下,或看1眼合同上的内容。
而线下,我们常常接触到的纸质合同都不会太复杂。不管是银行开户,还是运营商开卡,或签订租房合同,它们的协议基本上也就是1两页纸。
银行客服或房地产中介还会手把手地指出合同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确认你知道后才会让你签字。
但你在网上点“我已浏览并同意《用户服务协议》”大概真的不会看它。
由于用户协议实在是既枯燥又太长了。
如果你想要弄清楚腾讯各项服务的用户协议条款,首先你要去研究《腾讯服务协议》,这其中有 6667 个字。而在使用腾讯某1特定服务时,该服务可能还会另有单独的协议。
大部份互联网服务的协议都接近腾讯的范围。根据统计,互联网用户每一年需要同意 1462 条隐私政策。如果用户每条都会仔细阅,这需要花费 244 个小时才能读完它们。
1天看 8 小时,你得看1全部月。
从互联网诞生开始,《用户协议》就是互联网公司获得用户信息的免责手段
美国在线(AOL)是从拨号时期就开始帮用户接入互联网的公司,也是帮助互联网进入美国大众视野的先锋。
1994 年的时候,马化腾、李彦宏、拉里€€佩奇都还在读书。马云那会儿还没接触互联网、扎克伯格还在上小学。
在这1年,AOL 惹上了大麻烦。《华盛顿时报》报导了美国在线 AOL 直接出售用户个人手机号码给广告营销公司。这篇报导第1次大范围地引发了关于互联网服务用户隐私的争议。
随后,美国在线 AOL 在没有通知用户的情况下,对服务条款进行了修改。默许用户同意美国在线可以把用户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发送给广告公司作为营销使用。
虽然 AO天津西服定制公司L 后来撤消了相干条款,但互联网公司通过用户协议尽量多的获得权利这件事情,没争议就默许继续了下去。
4 年后,1个更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通过《用户服务协议》和新的商业模式解决了拿你的信息打广告的问题,它就是 Google。
在 Google 的用户服务协议和用户隐私使用条款中,这家互联网巨头详细描写了搜集用户信息的方式并如何利用在 Google 自己的广告服务中。
不只是搜索引擎,Google 旗下其他服务也承当着搜集用户信息的作用。直到今年 7 月之前,每个 Gmail 用户的邮件内容都会被用来分析用户习惯打广告。
没有像 AOL 成为轰动互联网的争议,由于 Google 并没有把用户隐私数据交出第3方广告公司,它自己控制信息、自己控制广告栏,收钱把广告打给特定用户。
今天地球上最大的社交网络 Facebook,也是在《用户服务协议》的帮助下1步1步让用户允许 Facebook 公然自己更多的数据。
2010 年在旧金山举行的 Crunchie 比赛上,25岁的 Facebook CEO 马克€€扎克伯格表示,隐私已不再是“默许的社会规范”。
中国产生的事情没有太大区分。硅谷大公司做的事,基本上这里也都产生了。
现在还演变得手机厂商通过《用户协议》让你交出其它服务的数据。
今年 8 月,腾讯和华为堕入了1场关于用户数据隐私的争辩。
华为以打造人工智能功能为由,在新推出的光荣 Magic 智能手机中搜集用户微信聊天记录等信息。
腾讯指责华为夺取用户隐私数据,而华为则表示这是得到用户授权的正常行动。
这其实不只是华为1家,实际上,在小米云服务的《用户协议》中明确写着:
用户使用本服务即表示用户同意根据小米公司隐私政策搜集和使用有关用户及用户使用本服务的某些信息。用户进1步同意,基于向用户提供本服务和其中任何功能的目的,小米公司可搜集、使用、传输、处理和保护与用户帐户有关的信息。
终究,这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讽刺动画《南方公园》 15 季第 1 集的主题就是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服务协议》。
在剧集里,主角 Kyle 没有浏览苹果用户协议就开始使用 iPad 。随后,乔布斯(播出时还在世)把包括主角 Kyle 在内的3个没有浏览就同意 iTunes 用户协议的用户关押起来,进行可怕的人体实验。
现实当中,虽然固然不存在由于签 iTunes 协议被变成人体蜈蚣的情况,但也有极真个例子。
2011 年,诉讼缠身的互联网探索者亚伦€€斯瓦茨自杀了。他在自杀前被判 35 年监禁,由于他违背了学术期刊库 JSTOR 的用户协议,下载并对外公然只对学生和研究人员有限度开放的付费论文。
不过这些都是极端例子。这么多年来,互联网公司通过冗杂的协议拿到各种权利,根本缘由还是由于它并没有直接让你觉得有甚么不便。
这不是说你的数据很安全。你大概可以相信 Google、腾讯这些大公司对数据安全是谨慎的(或,可以么?)。但你能信任1个随时可能倒闭,届时得变卖1切的创业公司么?
说实话泄漏信息很少对你产生可见的影响。大部份人说大部份的话、拍的大部份照片,对作者自己来讲,并没有变成钱的可能。
比较明显的是内容被分析以后带来的广告。有时候你在京东搜索过的商品,出现在百度的广告里。或淘宝里看了没买的东西出现在微博的推荐栏,会让你觉得有点意外。
如果你在餐厅和朋友吃饭聊到酸奶,下楼途经沃尔玛的时候店员过来讲,听说你要买酸奶,这里有……大概会吓到很多人,但在互联网上这样的情况每秒都在产生,而我们已习惯了。
愈来愈便捷的数字生活正以1种看似荒诞但却又公道的方式转变着我们对权利、隐私使用的态度。
大众点评让用户不再用冒险试错。上传地理位置信息,可让用户快速使用地图利用到达目的地。用户不再需要记住朋友的生日,由于无数服务会给提示。
这些都是免费的。
你能想象每次用 Google 或百度搜索,要交给它1块钱么?或微信每月收你 20 块的功能使用费?微博帮你保存发出的照片,每个月收 5 块钱管理费?
这些公司虽然不像银行那样网点随处可见,但在它们背后一样有高昂的运作本钱,数据中心、网络带宽、营销费用和愈来愈多的员工都是本钱。
百度 2016 年已有 4.6 万员工,构建起腾讯的服务背后是 4 万多员工,阿里巴巴则有 3 万 5 千人。
事实上,对照 1960 年全球市值前10的公司,和今天市值前10的公司。虽然今天这些公司过半做着互联网生意,但雇佣的员工其实不比几10年前的制造业少。
为了免费和便利,用户出让了1个又广元连体工作服套装1个权利和隐私。
甚么隐私不合适让互联网公司获得。这个领域范围始终在变化,但不论怎样变,总是在收缩。
题图来源:timmeland
外星人就在我们当中?来认识栉水母,地球上最古老、最接近所有动物起源的动物
“票补”太烧钱,猫眼和微影合并,卖电影票这门生意又少了1方玩家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 2022-10-08 09:02:41就捷米梵时尚童装焕新的是个啥!
- 2022-10-08 09:01:05就百届中针会百城千店万里行之湖北行三的是个啥!
- 2022-10-07 08:47:57就丹比奴女装店创业时尚女装加盟品牌就是不一的是个啥!
- 2022-10-07 08:47:21就丹比奴女装加盟可靠吗加盟丹比奴女装一致都的是个啥!
- 2022-10-07 08:46:49就UNIQLOUT联合火热IP带来设计单品的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