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把那些朋友圈状态,设成了“仅自己可见”?屋顶秧田工装

  •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8-05-13 07:38:14     浏览次数:
  • 你为何把那些朋友圈状态,设成了“仅自己可见”? 有时我们怕他人看不懂自己,有时又怕他人看穿自己,经常在这两种怕中间来回摆荡。就在头几天,Instagram上线了个新功能,叫做Archive,存档。用户可以选择把有些照片,收到1个只有自己能看见的文件夹。万1哪天你又想重新发出这张照片,可以再选择“在个人主页显示”。美国人还是不如中国人鸡贼,这不就是我们微信早就有的功能:“仅自己可见”吗?可是风扇工作服视频,那些已发出的内容,如果真的觉得羞耻,干嘛不直接删了?张爱玲讲自己写《小团圆》,说过1句话,大意是,我们总山东领盾工作服是生怕他人知道,又生怕他人不知道。这大致可以总结那个纠结的进程:我们精心发了朋友圈,后来又想删掉,最后选择了“仅自己可见”

    有时我们怕他人看不懂自己,有时又怕他人看穿自己,经常在这两种怕中间来回摆荡。

    就在头几天,Instagram上线了个新功能,叫做Archive,存档。


    用户可以选择把有些都江堰那里做工作服
    照片,收到1个只有自己能看见的文件夹。万1哪天你又想重新发出这张照片,可以再选择“在个人主页显示”。


    美国人还是不如中国人鸡贼,这不就是我们微信早就有的功能:“仅自己可见”吗?


    可是,那些已发出的内容,如果真的觉得羞耻,干嘛不直接删了?


    张爱玲讲自己写《小团圆》,说过1句话,大意是,我们总是生怕他人知道,又生怕他人不知道。


    这大致可以总结那个纠结的进程:我们精心发了朋友圈,后来又想删掉,最后选择了“仅自己可见”……



    1


    同事小每天最近的1条微信,就是仅自己可见。不是甚么前女友的照片,而是1辆儿时的小汽车。


    他上周末整理家时看到1个纸箱,打开1看,里面有他小学的校服,几本教科书和破文具,还有那10几年前风行1时的掌上赛车。


    如果不是打开这个箱子他都忘了这童年的回想了。他兴奋地给小汽车做了1组摆拍,决定上传朋友圈。考虑很久,编了1句故作沉稳的图说:1个陈年火伴。


    本以为会引发大家的共鸣,可是到了晚上却只有10个赞。他把小赛车调成了私密照片。



    我们渴望被认同,被赞美,如果没有,就会感觉受企业工作服发放频率
    伤。


    但我们又不想删除,由于,那可是我童年的小汽车呀!



    2


    我的闺蜜€€€€,最近1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是上个月去美术馆看展后发的9宫格。


    她很少发朋友圈,但在美术馆看到的几幅画很有趣,就迅速地发出了。图说:我在上海最喜欢的地方。


    过了两天,她1揣摩,觉得不妥,就把这条朋友圈设为仅自己可见了。“我不希望1个新加我的人,看到这个,会觉得我是装逼的文艺青年。我要绷住自己的人设。”


    朋友圈的英文名称是Moments,也就是,和朋友们分享有趣的“瞬间”。但它固定在那里,实际上成了你的名片。1个刚刚认识你的人扫了你的2维码,开始翻看你的朋友圈。这时候,你的朋友圈,完善展现了你的人设。


    但是分享瞬间和展现人设,这两种功能经常冲突,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仅自己可见。



    3


    在朋友圈这个自己的地盘,我们想让自己文艺、逗比、话痨,还是高冷,统统由我们自己说了算。但究竟怎样设定,每一个人都有不1样的标尺。


    我同事开春几近每过半年,就会把1批朋友圈里的老照片设为私密照片。比如,她在大学里顶着杀马特发型的自拍。


    “1个人1加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大半辈子,太吓人了。”开春说,“留几条,让大家看到我有朋友圈,有几丝生活力息,这就够了。”


    1个未经挑选的朋友圈是本档案,里面有鲜明的成绩,更有不堪回首的过去。而有了“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就是份精心编写的简历。


    开春的朋友潇潇,就把过去大部份的朋友圈都私了,只留下:入学、毕业仪式、第1份工作、第1次领薪水。


    愈来愈多的陌生人,成为我们的微信好友,没必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过去,只要知道,我1直很利保定市工作服加工
    害就好。



    4


    我的朋友“静安区杨千€€”,在1张照片上,充分展现了,1个自我意识超强的年轻人,会有怎样起伏不定的心路历程。


    那张照片,是去年她在活动上遇到老罗时的自拍合影。


    老罗是她1直以来的精神偶像,那天她正好用了锤子手机。她迅速在朋友圈发出了1条状态€€


    帝豪酒店工作服


    评论和点赞很多。很好。


    但过了1阵子,静安杨再看自己的朋友圈,突然觉得这照片里,自己有点丑。因而,她把照片私了。


    又过了1会儿,她再次翻看这条朋友圈,“其实拍得也不太难看嘛,而且很幽默啊”,她跟自己说。设为公然照片。


    再过1阵子,她又想了想,好歹自己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怎样弄得跟自己只见过老罗1样,也是low。又私了。


    前不久,锤子手机发布会,她看老罗的视频,不免感叹:毕竟老罗也老了,因而又念道起这张照片。她又想有老罗的段子陪伴的苦读时光,怎样着也是难以磨灭的1段回想,和难以磨灭的1代偶像。她又把照片放了出来。


    我懂她,有时我们怕他人看不懂我们,有时又怕他人看穿我们,我们经常在这两种怕中间来回摆荡。



    5


    我只是随手调了个查,就发现,10个人里面最少有8个是在用“仅自己可见”。


    只能说,产品研发团队洞察人心。比如Instagram,之前还推出了“快拍”功能,和Snapchat的My Story功能1样,让用户发送图片和视频,24小时后自动烧毁。


    可是它们还是不如“存档” 和“仅自己可见”戳中人心。毕竟,我们还是想记录自己的过去。


    它们就像1道安全阀,抚慰社交媒体时期,缺少不安全感的我们。


    公然的朋友圈,是我们想成为的自己;删掉的那些,则是我们厌弃的自己。而那些仅自己可见的,是有点瑕疵的自己。它们提示我们,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谁。


    不过刚刚,我朋友陆子野,又给我提供了1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思路€€€€他把朋友圈当作最安全的云存储。


    他有女朋友,女性朋友也很多。有次和1个女性朋友出去玩儿,拍了很多照片,怕女朋友看了不高兴,因而直接上传朋友圈,仅自己可见,然后把相册删干净。


    难道朋友圈比相册安全?“是啊,女朋友要碰手机,顶多让碰相册。要碰聊天软件,除非天打5雷轰。”


    我因而默默拿起了手机,翻开朋友圈,开始想,哪些状态应当设为仅自己可见。


    1个征集

    你的哪些朋友圈状态,是“仅自己可见”?

    请截图,并且把背后的故事告知我们。

    照例,选中的读者有礼物哦。